清晨醒来,第一件事是瞥一眼手腕上的智能设备——昨晚的睡眠质量如何?运动时抬腕,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心率数字是否在目标区间?这块小小的屏幕背后,驱动精准心率监测的,正是光学式与电极式传感器在无声较量。 它们如何工作?谁更适合你腕上的设备?让我们拨开技术迷雾,一探究竟。
在深入细节前,让我们通过一个快速对比表格,抓住这两种技术的核心差异:
| 特性 | 光学式心率传感器 (PPG) | 电极式心率传感器 (ECG) |
|---|---|---|
| 工作原理 | 利用LED光源照射皮肤,检测血液流动带来的光吸收变化 | 捕捉皮肤表面由心肌电活动产生的微小电压差 |
| 信号来源 | 血液流动(脉搏波) | 心肌电活动 |
| 测量精度 | 运动状态下易受干扰,静止时较好 | 静息状态下精度最高,接近医疗级 |
| 连续性 | 可连续实时监测 | 通常需主动触摸/佩戴,非完全连续 |
| 佩戴要求 | 只需单点接触皮肤(如手腕) | 需多点接触(如双手、胸带两电极) |
| 功耗 | 相对较低 | 相对较高 |
| 设备集成度 | 极易集成于手环/手表 | 集成度较低,常见于胸带或高端手表 |
| 主要应用 | 日常活动追踪、睡眠监测 | 精准心率获取、心律初步筛查 |
想象一束绿光(有时是红光或红外光)照进你的皮肤。光学心率传感器的核心秘密在于:流动的血液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率会随心跳节律变化。 皮肤下的血管在心脏收缩时充盈血液,吸收更多光线;舒张时血液减少,反射光则增强。传感器中的光电二极管就像敏锐的眼睛,持续捕捉这些细微的光强度起伏,最终将光影的舞蹈转化为跃动的心率数字。
当心脏肌肉细胞规律收缩舒张,其实是在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——这正是心电图的本质。 电极式传感器通过至少两个紧贴皮肤的电极(比如手表底壳一个电极,表冠或边框作为另一个),精确捕捉皮肤表面的电位差变化。这串电压波形蕴含丰富的生理信号,其最大优势在于:每一次心跳的精确时间点能被清晰识别。
理解了原理差异,它们在智能手表和手环上的应用逻辑就清晰了:
读懂手腕的数据,首先要读懂传感器背后的技术语言。 光学传感器(PPG)以光为笔,描绘血液流动的脉动节奏,提供无感的连续守护;电极式传感器(ECG)则如精密的听诊器,捕捉心脏每一次电信号的低语,赋予我们精准洞察心脏节律的能力。在智能穿戴设备上,它们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精准协作的互补组合——PPG是全天候健康的感知基础,而ECG则在需要时提供关键深度解读。
Copyright © 南京凯基特电气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苏ICP备12080292号-5
全国服务电话:025-66098387传真:025-87168200
公司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科宁路777号申智滙谷9栋101